【三純齋主人】《年齡》三傳通讀進門聊包養app之桓公十四年

作者:

分類:

《年齡》三傳通讀進門之桓公十四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初七日丁丑

          耶穌2024年7月12日

 

[年齡]十有四年,春,正月,公甜心寶貝包養網會鄭伯于曹。

 

無冰。

 

夏,五。鄭伯使其弟語來盟。

 

秋,八月,壬申,御廩災。

 

乙亥,嘗。

 

冬,十有仲春,丁巳,齊侯祿父卒。

 

宋人以齊人、蔡人、衛人、陳人伐鄭。

 

魯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

 

春季,《年齡》有兩條記錄。第一條是“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于曹。”曹,指曹國。這是往年并肩戰斗年夜敗齊、宋、衛、南燕聯軍后,魯、鄭進一個步驟鞏固關系之會,不過《公羊傳》和《榖梁傳》沒關注此事。

 

春季《年齡》的第二條記錄是“無冰。”字面看,是說這年的春天比較熱和,沒有結冰。但反過來也可以推測出,正常情況下春季應該有結冰。《公羊傳》就是持此觀點:

 

何故書?記異也。

 

為何對于無冰這件事看得這么重呢?有考證說,因為古時在每年冬春之際官方組織人采冰,以備夏熱時需求——估計《年齡》里記錄皇帝、諸侯、年夜夫的葬禮之所以能這么久,很年夜水平也是得益于當時有儲備的冰塊來保留尸體。但這年天熱,以致于無冰可sd包養采,所以特地記錄了一筆。

 

《榖梁傳》則跟進解釋了一下:

 

無冰,時燠(yù)也。

 

燠,是熱、熱的意思。《年齡》記錄“無冰”,表現這個春季天氣熱和。

 

《左傳》春季的記錄是簡單交接了一下曹之會:

 

十四年,春,會于曹,曹人致餼,禮也。

 

這段記錄應該與《左傳》往年最后記錄的“鄭人來請修睦”包養一個月價錢連起來看才對,但通行版《左傳》認為這兩件事發生在分歧年份里,所以做了朋分處理。魯桓公十四年春季,魯桓公和鄭厲公在曹國會面,曹國為與會的魯國和鄭國贈送了食品,這是符合禮的——顯然這次魯國和鄭國的會面,獲得曹國的支撐,并且曹國也參與了。

 

《年齡》夏日的記錄有點希奇,“夏五。鄭伯使其弟語來盟。”后面這句話好懂得,後面“夏五”兩個字莫名其妙。聯系后文可以推測出來,大要率是這里少了個“月”,這條記錄應該是“夏,蒲月,鄭伯使其弟語來盟。”——但《公羊傳》不這么認為:

 

夏五者何?無聞焉爾。

 

夏五是什么意思?不了解啊。

 

上一次被《公羊傳》稱為“無聞焉爾”的,是“紀子伯莒子盟于密”的紀子伯。但我覺得這派的學者,在做學問上,缺少應有的質疑先賢的勇氣,像這種情況,寧可信任書上短期包養記錄沒錯,也不敢公道的質疑甚至彌補包養心得書上的問題。想起那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

 

《榖梁傳》的關注點相對就正常的多了:

 

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屬通。其短期包養弟云者,以其來接於我,舉其貴者也。來盟,前定也。不日,前定之盟不日。

 

孔子曰:“聽遠音者,聞其疾,而不聞其舒。包養心得看遠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立乎定、哀,以指隱、桓。隱、桓之日遠矣。夏五,傳疑也。

 

第一段記錄里,“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屬通。其弟云者,以其來接於我,舉其貴者也”這番理論,魯隱公七年炎天,“齊侯使其弟年來聘”已經見過,不再贅述,鄭國的使者語,是鄭厲公的同母弟弟。來結盟,是之前就約定好的,所以也就沒有記錄具體的日子。

 

第二段意思說,孔子說:“聽包養網車馬費遠方的聲音,年夜聲呼叫招呼能聽到,輕緩的聲音則不克不及聽到;遠遠看一個人,只能年夜致看到他的表面,但看不清他的具體形態。”孔夫子站在魯定公、魯哀公時代往記錄魯隱公、魯桓公時代的工作,魯隱公、魯桓公時代的工作距離當時已經久遠了,所以“夏五”是記錄下來但存疑的——似乎還是認為《年齡》原來的記錄就是“夏五”,之所以這樣寫,是孔夫子對之前的歷史記錄不確定,能夠原來史書就這樣寫的,所以即便有疑慮也照舊錄了下來。比公羊派略微進步了那么一點點。包養網推薦

 

對于這次語來盟,《左傳》仍然重點解釋了一下事務的年夜佈景:

 

夏,鄭子人來尋盟,且修曹之會也。

 

子人,就是語。這次鄭國的子人來魯國,也是重溫魯、鄭之前的盟誓。魯國和鄭國比來一次有明確記錄的正式結盟,是魯桓公十二年十一月的武父之盟。那次會盟標志著魯國在鄭、宋之間做出了最終抉擇,對魯、鄭兩國而言都有著主要的意義,此后發生的一系列戰爭,魯包養行情國和鄭國之所以能并肩戰斗都是基于這包養故事次會盟。是以,這次子人來重溫武父之盟。所謂的“且修曹之會也”,意思是說子人這次來除了重申雙方武父結下的盟友關系外,同時還進一個步驟修睦雙方國君曹國之會的情誼。所以《榖梁傳》提到的那句“來盟,前定也”,推測大要率應該是指此前魯桓公與鄭厲公春天的曹國之會時,敲定了此次雙方尋盟一事。尋盟之后,標志著魯、鄭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徹底綁在了一路。

 

春季,《年齡》記錄了兩件事,一是“秋,八月,壬申,御廩災。”御廩,即國君用來儲存祭奠用糧食的倉庫。這次火災大要率是雷電惹起或許說事后沒有查出有人為的痕跡,所以杜預在注釋到這里的時候說“天火曰災”。二是“乙亥,嘗。”乙亥,魯國舉行了嘗祭。

甜心寶貝包養網

 

《左傳》春季的記錄如下:

 

秋,八月,壬申,御廩災。甜心花園乙亥,嘗。書,不害也。

 

不害,即“不以為害”。八月發生的這兩件事,之所以被《年齡》記錄了下來,是表現火災對后面的嘗祭未產生影響——壬申日火災,隔了癸酉、甲戌兩日,乙亥日的嘗祭照常進行了,顯然魯桓公并不覺得火災有什么影響。

 

《公羊傳》的見解則有分歧,先是針對“御廩災”,解讀說:

 

御廩者何?粢盛委之所躲也。御廩災何故書?記災也。

 

御廩,就是存儲祭奠用的糧食的倉庫。之所以這次火災被記錄了下來,是因為記錄災情。

 

然后針對“乙亥,嘗”,解讀說:

 

常事不書,此何故書?譏。何譏爾?譏嘗也。曰:猶嘗乎?御廩災,不如勿嘗罷了矣。

 

正常情況下,春季舉行嘗祭是不記錄的(注:因為合適時節和禮節),但為何此處《年齡》特地記錄了下來?是表現譏諷。譏諷什么呢?譏諷這次嘗祭。說:還要舉行嘗祭啊?御廩都發生火災了,不如撤消這次嘗祭更好。

 

《公羊傳》為何會有“御廩災,不如勿嘗罷了矣”的觀點,我猜或在他們看來御廩災就是老天示警,即便未形成嚴重的后果,魯桓公也應該反思本身,需要的話向上天認錯下個什么罪己詔之類也未嘗不成,結果魯桓公最基礎不當回事,該嘗祭繼續嘗祭——不過我覺得換個角度,這也許正好說明魯桓公尊重神靈,嘗祭的時間應該是此前就定好的,不克不及讓等著享用祭品的祖先神靈空歡喜。

 

《榖梁傳》的見解又有分歧:

 包養留言板

御廩之災不志,此其志何也?以為唯未易災之余而嘗可也,志不敬也。皇帝親耕,以共粢盛。王后親蠶,以供祭服。國非無良農工女也,以為人之所盡,事其祖禰(mí),不若以己所自親者也。何用見其未易災之余而嘗也?曰甸粟,而內之三宮。三宮米,而躲之御廩。夫嘗必有兼甸之事焉。壬申,御廩災。乙亥嘗。以為未易災之馀而嘗也。

 

祖禰,指先祖和先父,即祖先。甸粟,甸即甸師,當時掌管田事之官;粟,做動詞,獻上粟之意;三宮,即諸侯的夫人的寢宮,此處代指諸侯夫人,意同后世的“三宮六院”。“三宮米”之米,做動詞,是舂米的意思。兼甸,有人考證說應為“兼旬”之誤,兼即兼而有之。

包養網心得 

這段解讀意思說,正常情況下御廩火災這種事是沒需要記錄在史書里的,為何《年齡》這里特地記錄下來呢?是因為用這次火災剩下來的糧食來舉行嘗祭是可以的,但這是對先祖神靈的不敬,所以記錄了包養sd下來。皇帝親自耕耘,以收獲祭奠用的谷物,王后親自養蠶,以獲得蠶絲來制作祭服,并不是因為國家沒有好的農平易近種田沒有巧手的男子來做祭服,(之所以要親自做這些)是為了表現親自動手做的這些來祭奠祖先更為虔誠。為何會說這次是用火災剩余的谷物來舉行的嘗祭?因為正常的情況下,甸師把粟米獻給諸侯的夫人,諸侯的夫人要舂米,然后加入我的最愛到御廩。舉行嘗祭這一套流程下來應該有兩旬擺佈的時間包養俱樂部包養管道。壬申發生火災,乙亥就舉行嘗祭,顯然用的是火災之后剩下的糧米——因為時間這么短顯然不是從頭準備的新的祭品。

 

從魯桓公即位以來有關祭奠的記錄看,魯桓公這個人對鬼神似乎并不那么完整信,祭奠上的隨意性很年夜。

 

夏季,《年齡》記錄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冬,十有仲春,丁巳,齊侯祿父卒。”十仲春丁巳日,一代小霸齊僖公往世。

 

這一年是齊僖公三十三年。與他并稱年齡三小霸的鄭莊公,已先他而往過完了三周年祭。在齊僖公走后,三小霸里只剩下楚武王。齊僖公往世后,即位的是他的兒子名諸兒,史稱齊襄公。

 

聽到齊僖公往世的新聞,我覺得至多紀國的國君和魯桓公都松了一口包養網dcard氣,當然,魯桓公概況上還是得表現出些傷感的,畢竟,齊僖公是他老丈人,畢竟,后宮還有一位文姜,包養情婦逝世往的那位可是她親爹,心里再恨這個老丈人,但在妻子這里體面上總得包養價格ptt過得往。

 

齊僖公之逝世,三傳均未關注。齊僖公雖然往世了,但他的政策卻獲得了繼承,即便在他剛往世當月,尸骨未冷的情況下,齊國仍包養app然積極參與國際年夜事——雖然不是挑頭的。《年齡》夏季記錄的第二件事便是此,不過三傳引述《年齡》時略有差異,《左傳》和《榖梁傳》都是“宋人以齊人、蔡人、衛人、陳人伐鄭。”《公羊傳》是“宋人以齊人、衛人、蔡人、陳人伐鄭。”蔡、衛的順序稍有分歧。假如較真,我倒覺得應該是蔡、衛的順序對些,畢竟當初分封的時包養網dcard候,蔡國是在包養dcard周武王時代封的,衛國是周成王時代周公封的。不過這不主要,工作還是那么回事,以宋國為首,糾結齊國、蔡國、衛國、陳國一路五國伐鄭。

 

《公羊傳》對這條記錄解讀說:

 

以者何?行其意也。

台灣包養網 

《年齡》在這里為何用“以”字?是表現遂了他的心意。

 

遂了誰的心意?當然是主語“宋人”的心意,實際上還是說這次戰爭是宋莊公發起的,其他幾個國家只不過是跟隨宋莊公討伐鄭國罷了。“齊人、蔡人、衛人、陳人”的用詞,也說明各國國君并未參與此事。

 

《榖梁傳》也關注的是這個“以”字,但包養意思觀點與《公羊傳》分歧:

 

以者,不以者也。平易近者,君之本也。使人以其逝世,不正也。

 

雖然《年齡》這里用了“以”包養金額,其實表達的是不應該用“以”。國民是君主得以存在的最基礎,君主為了本身的好處讓國民往逝世,這是不正確的。

 

“平易近者,君之本也”包養價格,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對公羊派的老漢子肅然起敬。

 

對于這個“以”字,《左傳》雖然沒有關注,但杜預在注釋到這里的時候,說了一句“凡師能擺佈之曰以。”說明這里用“以”,表現是宋國人在指揮這次一路收兵的其他幾國軍隊作戰。結合杜預的注解再看《榖梁傳》的“使人以其逝世,不正也”說法,則似乎可以更進一個步驟釋讀如下:宋莊公為了本身的好處,使得其他齊、陳、蔡、衛幾個國家的人也為之往送死,簡直太缺德了,因為不僅禍害宋國,還禍害到別的國家了。

 

所以,為何《公羊傳》和《榖梁傳》這般關注這個“以”字呢?說明這個“以”字用的有奧妙啊。什么奧秘呢?依照《年齡》的標準寫法,這條記錄應該是這樣的:

 

宋人、齊人、蔡人、衛人、陳人伐鄭。

 

可是多出一個“以”字,一會兒就把宋莊公樹為了活靶子。

 

《左傳》夏季的記錄是此次戰爭的細節:

 

冬,宋人以諸侯伐鄭,報宋之戰也。焚渠門,進及年夜逵,包養平台伐東郊,取牛首,以年夜宮之椽歸,為盧門之椽。

 

渠門,是鄭國國都的城門。東郊,即鄭國國都東郊。年夜宮,即太宮,指鄭國的太廟。牛首,杜預注釋說是“鄭邑”。結合此前祭仲被宋國人拘禁威脅其擁立鄭厲公時候的記錄看,鄭國的祖廟在明天的河南陳留一帶,則牛首應該也在陳留一帶。盧門,是宋國國都的城門。

 

這段意思說,夏季,宋國人聯合諸侯討伐鄭國,報復當初的宋之戰。一向攻進了鄭國的國都,縱火燒了渠門,軍隊攻進鄭國國都年夜街,又攻擊鄭國國都的東郊,占領了牛首,把鄭國的祖廟給拆了,并且把祖廟的椽給搶走了,拿往做了宋國盧門的椽子。

 

《左傳》認為宋國之所以糾結諸侯發動這次戰爭,是為了報仇。報哪一次仇?杜預注釋到這里的時候說是“在十二年”,意思是為了報魯桓公十二年“十有仲春,及鄭師伐宋。丁包養留言板未,戰于宋”之仇。杜預之所以有這樣的觀點,應該是那次戰爭里明確說了是“戰于宋”,剛好跟《左傳》這里的“宋之戰”對應上。但我覺得杜預的觀點有待商議。起首,我不是很認可《左傳》對這次戰爭的原由定義為“報宋之戰也”,即便這是宋國一方戰前通報說的,也算不得數,本源還是在于宋國和鄭國長期以來的牴觸;其次,前次的宋之戰,宋國一方是勝利的,硬要說報仇,卻是“十有三年,春,仲春,公會紀侯、鄭伯。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這場戰爭掉敗了,為這次戰爭的掉利而來雪恥更公道些。當然,其實無所謂了,年齡無義戰,為了挑起戰爭八怪七喇的捏詞多了往了,也沒為這個需要較真。

 

這次戰爭,鄭國似乎沒有獲得魯國的救濟,結果也很狼狽,尤其是祖廟被拆欺侮性極年夜。《年齡》一向認為“生死國,繼絕世”長短常值得褒揚的工作,中國人也是數千年以來一向對祖先的神圣性持有極高的敬意,但撤除鄭國祖廟這件事包養網比較一會兒打的鄭厲公無顏往地下見鄭國的列祖列宗了。鄭國這次可謂是一敗涂地,不了解鄭武公、鄭莊公地下有知,看到鄭國本日遭此奇恥年夜辱,會不會氣的棺材板都炸開來。

 

 

責任編輯:近復包養犯法嗎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