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就“加強文08靠設計虛擬實境物保護 傳承中華文明”舉行發布會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b33186181096.86217195.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于2023年7月28日(星期五)上午10時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介紹“加強文物保護 傳承中華文明”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邢慧娜:

女士們、先生們廣告設計,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22場,我們邀請到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加強文物保護 傳承中華文明”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國家文物局新聞發言人、政策法規司司長金瑞國先生,文物古跡司(世界文化遺產司)司長鄧超先生,考古司司長閆亞林先生,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劉洋先生,交流合作司(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司長(主任)溫大嚴先生。

下面,先請李群先生作情況介紹。

2023-07-28 10:02:10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 李群:

謝謝主持人。各位媒體界的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國家文物局,向新聞界的各位朋友長期以來對中國文物事業的關心、支持、幫助表示由衷的感謝。今天,我將和我的同事們一起,圍繞“加強文物保護傳承中華文明”這個主題,與大家作交流分享。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前所未有高度重視文物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160余項,圍繞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今年以來,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考察三星堆博物館、平江歷史文化街開幕活動區、運城博物館,向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致賀信。

國家文物局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入抓好貫徹落實工作,努力推動我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包裝盒具體來說,主要包括6個方面:

一是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始終像愛護生命一樣保護好珍貴的文化遺產,推進文物保護法修訂,在文物保護、文物價值利用、流失文物的追索返還、打擊文物犯罪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創建了第一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聯合出臺FRP了《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推進了像莫高窟、應縣木塔、大足石刻等保護利用。積極推進并籌備開展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推進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聯合印發《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等,特別是加強了黃河沿線9個省(區)30多萬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參展,進一步提升了黃河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對文物犯罪始終保持嚴打態勢,自去年10月部署了新一輪打擊防范文物犯玖陽視覺罪專項行動以來,共偵破文物犯罪案件700多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700多名,追繳文物11萬多件。開展了文物行業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行動,督促整改文物火災隱患和問題1.6萬多項。

二是深化文物考古研究。謀求新時代中國考古的大格局、大視野、大發展,持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等18個重大項目,組織實施了268項主動性考古項目,舉辦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專題展覽,推動中華文明歷史研究不斷引向深入。長江口二號古船成功整體打撈入塢,采用世界最先進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展現了中國的文物科技創新能力。我國深海考古取得重大突破,南海深海發現大型古代沉船,我們在沉船遺址核心堆積區西南腳布放水下永久測繪基點,水下考古邁入深海考古新階段。評定和公布了第四批國家考古人形立牌遺址公園,我國的考古遺址公園總數達到了55家。23個省(區、市)都實包裝設計施了“先考古、后出讓”的重要制度,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等基本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考古工作都提前穩步實施,路縣故城、朔門古港遺址成為城鄉建設中文物保護新典范。

三是提升文物傳播力影響力。現在到博物館看展覽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新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當前的暑期、節假日,公眾參觀博物館的需求激增,我們著力建好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目前全國博物館總數達到6565家,免費開放率超過90%。我們還推介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發布《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西安宣言》。加強文物鑒定體系建設和文物流通服務管理,推動研究適當擴大享受文物進口稅收優惠的政策范圍。舉辦了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重大活動,開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案例遴選推介,與活動佈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制《尋古中國》等精品節目,與網信部門聯合開展“盛世中華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何以文明”數字展覽亮相聯合國總部,文物傳播影響力持續提升。

四是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圓滿完成,這項工程是從2018年到2022年的一項工程。玖陽視覺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核定公布了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達到3.6萬啟動儀式多處,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了100萬件/套。國立蒙藏學校等一批重要革命舊址完成保護修繕并已經對公眾開放。聯合開展了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建設推廣工作,進一步發揮革命文物的社會教育功能。

五是加強文物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支撐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編制關于加強文物科技創新意見,修訂文物保護標準化管理辦法,發布《“十四五”文物保護標準立項指南》,部署了七大重點領域的標準群建設。完成第八批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遴選,全國文物科技基地已經達到40家。開展了“數字中軸”等17項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文化項目。推動云岡文化遺產保護和云岡學建設。

六是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下力氣解決文物保護力量“小馬拉大車”問題,在中央編辦、地方各級編制部門大力支持下,各級文物保護和考古機構編制持續增加,文物考古事業單位的職工野外工作津貼標準大幅提高,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升級為國家一類賽事。文物保護學科體系逐步完備,列入“考古學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的13家高等院校的考古學博士研究生指標增加57%,“文物”“文物科學與技術”等學位設置取得很大進展,文化遺產大學的籌備工作也在積極推進。

我先介紹這些,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們愿意回答各位的提問,并和大家一起交流。謝謝!

2023-07-28 10:17:13

邢慧娜:

謝謝李群副部長的介紹。下面歡迎記者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2023-07-28 10:18:00

央廣網記者:

要發揮文物歷史的承載者和傳播者的作用,就要讓文物“活”起來。請問在深化文物價值闡釋傳播,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方面開展了哪些具體工作?謝謝。

2023-07-28 10:20:33

國家文物局新聞發言人、政策法規司司長 金瑞國:

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挖掘文物的多重價值,持續推進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計劃,努力構建全類型、全鏈條、全媒體、全方位的文物宣傳體系,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傳播開,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主要開展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正面宣傳塑造文物“大品牌”。深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新論斷新部署新要求,及時發布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成立等重大成果,舉辦新聞發布會9場,開展貫徹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新修訂的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深海考古重大進展、石窟石刻保護、博物館事業發展等主題宣傳20余次。成立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開通官方視頻號,首日訪問量、點贊數、大圖輸出漲粉數在近年中央部委視頻號中名列前茅。今年1—6月,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訪問量同比增長了46%,這也是廣大人民群眾關注文化遺產事業的重要體現。聯合全國近200家文博單位建立了文物新媒體傳播矩陣,相信大家會很快看到,攜手并肩講好文物故事。

二是主題活動壯大文物“朋友圈”。發揮文物資源優勢和媒體平臺優勢,持續包裝設計推出文物價值闡釋傳播精品,與中央網信辦聯合推介《文物保護在行動》系列短視頻等100項文物新媒體傳播精品。聯合開展“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組織中央10個重點新聞網站、新媒體開展系列主題宣傳,協調12個省份的網信和文物部門跨界合作,推出線上線下聯動接力傳播活動。與中國日報社聯合開展“文明瑰寶 互鑒使者”全媒體傳播展示活動,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策劃推出國家寶藏(文明曙光)系列文物題材金銀紀念幣。首次開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案例遴選推介,生動展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在文物工作的典型場景。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各地推出1萬余項展示、教育、傳播、鑒定服務,文物價值闡釋與宣傳傳播“朋友圈”持續壯大。

三是精品節目點燃文物“共情點”。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制10集《習近平的文化情緣》系列微紀錄片,網絡觸達量超66億次,聯合攝制《尋古中國》系列節目,已播出《古蜀記》《古滇記》《玉石記》,闡釋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發展歷程;聯合指導的“何以文明”數字大展全球巡展亮相聯合國總部,享譽海外。與新華社聯合制作《文物說節氣》等專題廣受好評,此外《文明生長在這里》《何以中國》等節目也將于近期推出,文物已經走出“深閨”、走近觀眾、穿越時光、融入當下,推動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謝謝。

2023-07-28 10:20:47

香港紫荊雜志記者: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請問我國博物館事業建設情況如何?怎樣更好地激發活力,推動博物館守正創新發展?謝謝。

2023-07-28 10:28:38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 劉洋: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近年來,國家文物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博物館工作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大改革力度,優化體系布局,提升服務效能,類型豐富、主題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化博物館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在去年,我國新增備案博物館382家,全國正式備案博物館總數已經達到6565家。去年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下,全年我們仍然舉辦了線下展覽3.4萬個、教育活動近23萬場,接待觀眾5.78億人次。同時我們推出線上展覽近萬個、教育活動4萬余場,網絡瀏覽量接近10億人次,新媒體瀏覽量超過百億人次,博物館正在日益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下一步,我們會始終堅持以改革激發活力,用創新引領發展,推動博物館守正創新、提質增效,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從五個方面做一些工作:

一是創新體制機制。我們會進一步完善博物館開放機制,繼續推進博物館領域的一些重點改革任務。同時我們會積極探索和工業、高校等博物館聯合認證、共建共管機制,將更多博物館納入行業管理范疇,讓博物館發展更具活力。

二是優化體系布局。繼續推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和國家重點專題博物館創建,支持省級、重要地市級博物館特色化發展,啟動中小博物館提升計劃試點工作。同時我們會加大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規范支持力度,統籌不同地域、不同層級、不同屬性、不同類型博物館的發展。

三是夯實發展基礎。開展FRP館藏一級文物備案復核工作,夯實博物館藏品保護管理基礎。推進館藏文物保護利用重點項目實施,提升館藏文物保護水平。推進博物館藏品數字化,加大基礎信息開放共享力度。

四是提升服務效能。我們會持續推進“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十大精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組織在博物館里過傳統節日、紀念日等活動,不斷增加優質服務供給。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優化門票預約制度,加強講解隊伍規范和引導,提升開放服務水平。

五是擴大傳播交流。我們會加強與媒體朋友合作,策劃推出一系列精品節目,講好文物故事、傳播歷史文化。研究制定加強出境展覽的相關文件,強化統籌規劃,提升策展水平,不斷擴大中華文明國際影響力。謝謝。

2023-07-28 10:28:48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記者: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幅員遼闊,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自然風貌。場地佈置請問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保護工作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謝謝。

2023-07-28 10:38:59

李群:

謝謝您的提問。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文物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所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在世界遺產申報中,要堅持“三個有利于”原則,要有利于突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的價值,有利于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一個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這“三個有利于”的要求,我們全面推進了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

一是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已經成功地將“良渚古城遺址”“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廣告設計心”等8項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像“良渚古城遺址”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展示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和中華文明的深厚堅韌根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見證了我國在古代世界海洋商貿活動當中的重要地位。前幾年,我們還申遺成功了“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這展現了中華文明與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也是踐行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舉措,這十年在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方面我們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

二是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國家文物局督促指導各地切實履行世界遺產公約的義務,提升保護展示水平。今年,國家文物局連續組織召開全國大運河、長城文物保護工作會議,系統部署近期工作任務。組織各地啟動實施了像莫高窟、長城、大運河等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的修繕、展示、闡釋工作,對世界遺產也加強了監測預警,探索系統保護、科學管理、全面展示的這樣一套體系。

三是在世界文化遺產對外交流合作方面。國家文物局加強了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合作,指導香港等地加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城市聯盟,積極推動海絲沿線國家的聯合申遺。去年我們國家文物局還與澳門特區文化局共同舉辦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論壇”,促進沿線國家文化交流,擴大海絲申遺的影響力。同時,國家文物局還積極參與世界文化遺產國際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設,在氣候變化與遺產保護、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修訂等重大事項當中,也發出了中國聲音,堅守我們國家的文化利益。

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繼續做好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今年,我們將全力爭取“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申遺,這個申遺點在云南省普洱市,現在我們正在全力準備;會同北京市做好“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的各項全息投影工作。同時,我們還要更新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錄,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有利于”重要指示精神為遵循,對照世界遺產的申報標準,梳理了培育申遺潛力項目。通過更新預備名單,進一步構建起實證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精神、展現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中華文明標識體系。謝謝。

2023-07-28 10:39:10

中國教育電視臺記者:

我們注意到,最近有媒體報道,氣候變化正在對敦煌莫高窟產生一些影響,甚至有的媒體援引部分言論,說“山洪、人形立牌洞窟塌方、濕度飆升已經在發生”。我的問題是,文物保護有關部門是否注意到這些問題有可能帶來的潛在危險?與此同時,對這些氣候變化的相應因素應該如何進行有效應對?謝謝。

2023-07-28 10:42:57

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世界文化遺產司)司長鄧超:

感謝您的提問,我們注意到了近期相關媒體的報道。首先請大家放心,敦煌莫高窟并不存在媒體報道所說的“濕度飆升、山洪和洞窟塌方”這一現象。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國西北干旱地區,文物材質特殊,對氣候變化十分敏感。敦煌研究院長期持續關注、監測、研究莫高窟所在區域的氣候變化。30多年的監測數據表明,莫高窟所在區域年均降水量約40毫米,以小雨和中雨為主,大雨和暴雨僅發生過6次。莫高窟所在區域氣候整體呈暖干化趨勢。近幾十年來,也未發生過洞窟坍塌現象。

其次,敦煌莫高窟文物保護成效顯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文物局批復實施莫高窟本體保護、崖體加固、環境整治等文物保護項目51項。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累計完成86個洞窟整體保護修繕,形成了古代壁畫保護、沙礫巖石窟崖體加固、風沙災害綜合防護、石窟監測預警等成套關鍵技術體系,建成了國家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具體到氣候變化應對措施上,一方面,通過薄頂洞窟加固、安裝窟門等保護工程,已全面解決雨水滲入洞窟問題,減緩了洞窟內微環境受外界氣候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過全方位監測,及時掌握洞窟內溫濕度變化情況,據此實施動態開放管理,確保也實現了洞窟內微環境長期處于安全閾值范圍內。同時,我們與氣象部門密切合作,建立健全暴雨洪水預警體系和突發洪水應急指揮平臺,提早獲知氣象變化數據,有效預判突發天氣,及時采取應急預案和防護措施。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做好莫高窟保護工作,指導敦煌研究院修編《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實施《莫高窟壁畫彩塑文物保護中長期工作計劃》,重點謀劃提升莫高窟綜合保護能力;實施莫高窟防洪三期工程,降低極端天氣下洪水對莫高窟文物本體安全的威脅;加快推進智能窟門建設,提策展升洞庫微環境調控能力。莫高窟是個例子,我們在古遺址石窟寺領域應對氣候變化采取了很多措施。國家文物局會同重慶市人民政府,將于8月19日啟動儀式在重慶大足舉辦首屆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論壇主題聚焦“氣候變化條件下的石窟寺保護”問題,也請廣大媒體朋友積極關注。謝謝大家。

2023-07-28 10:43:13

北京廣播電視臺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6月2日考察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時強調,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能否請您介紹一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基本情況和重要價值?謝謝。

2023-07-28 10:48:59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 閆亞林:

感謝您的提問。“考古中國”是國家文物局設立的重大考古研究項目,目的是圍繞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開展聯合攻關,以持續系統的考古工作,不斷深化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認識。

2018年,我們提出了長江下游河套地區、長江中游地區文明化進程等三個先導性項目。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2020年,國家文物局發布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申報管理指南(2020年-2035年)》,系統部署5大關鍵領域、11個重點方向的研究項目,包括早期人類和現代人起源、早期社會、文明與早期國家起源、夏商周三代青銅文明與早期王朝國家、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聚落與城市考古、水下考古等。截至目前,我們已經立項夏文化研究、石窟寺考古等18個重大項目,批復實施427項主動性考古項目,涉及153個遺址,覆蓋全國24個省(區、市),93家考古機構的110余支隊伍參與其中。浙江良渚、陜西石峁、四川三星堆、河南二里頭、西藏夏達錯、新疆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等遺址取得重要發現,為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嶄新的實物證據。

通過實施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一是推動了重大領域、關鍵問題取得進展和突破。區域性文明進程研究全面推進,考古工作薄弱地區、冷門領域短板得以補強。二是促進了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考古學和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密切合作,課題意識和科技意識明顯增強,廣度、深度不斷拓寬。三是建強了考古隊伍。央地、校地、省際共建高水平科研平臺,一大批中青年學者在合作攻關中脫穎而出,隊伍專業化水平、科學化水平不斷提升。四是以史育人成效顯著。“考古中國”平臺已發布75個重要成果,讓公眾及時了解最新考古發現和歷史研究成果,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

今后,我們將秉持“大考古”工作思路,謀求中國考古大格局大視野大發展,持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深入研究闡釋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請大家繼續關心關注中國的考古工作。謝謝。

2023-07-28 10:49:12

中新社記者:

剛才介紹到,今年召開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請進一步介紹一下大會的情況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國家文物局在國際文化遺產交流合作方面還將會有什么進一步的舉措?謝謝。

2023-07-28 10:53:19

李群:

下面請國家文物局新成立的一個司——交流合作司司長溫大嚴先生回答這個問題。

2023-07-28 10:53:29

國家文物局交流合作司(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司長(主任)溫大嚴:

謝謝您的提問。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共有21個亞洲國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3個文化遺產國際組織的150位代表出席,其中包括16位部長級官員及大使、3位國際組織負責人。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正式成立,聯盟成員國、觀察員國總數由發起時的10國增至18國,選舉中國擔任首 TC:08designfollow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