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 題:中國政府表彰!近1900名“洋面孔”獲此殊榮
新華社記交流者
2月4日,恰逢立春,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內洋溢著喜慶友好的氣氛。佩戴獎章、合影留念……一位位外國專家接受202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會場回蕩熱烈的掌聲。
中國政府友誼獎,是中國政府專門為表彰對中國改革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來華工作外國專家設立的榮譽獎項。迄今為止,已有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898名專家獲此殊榮。
2024年2月4日,202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頒獎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友誼獎的淵源,要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中央政府向來華工作的蘇聯專家授予聚會“友誼紀念章”和周恩來總理簽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感謝狀”。改革開放教學場地后,經國務院同意,我國于1991年正式恢復設立友誼獎,外國專家表彰工作全面恢復和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對友誼獎相關工作高度重視。多年來,國務院有關領導為獲獎專家頒發獎章、證書,國務院總理多次會見獲獎專家并合影。獲獎專家還應邀參加國慶招待會等重要活動。2023年度,共有來自26個國家的50名專家獲獎,涵蓋五大洲。
這些“老外”,為什么得到中國政府表彰?他們和中國有著怎樣特別的友誼?
小班教學記者了解到,2023年度友誼獎獲獎專家從事的聚會領域,涉及方方面面:有致力于中國生態環保國際合作的國際人士,有深度參與中國衛生服務體系改革研究的政策專家,還有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講述中國治國理政故事的“洋網紅”……他們,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是中國人民接續奮斗征程上的同行者和真正的摯友、知音。
這樣的特別情誼,在這些外國專家心中有著怎樣的分量?
黑龍江大慶眼科醫院的哈薩克斯坦籍眼科專家薩夫留別克·卡培拉別科夫,25年如一日接診患者,幫助中國眼病患者重見光明。“25年時間,我深深地愛上了黑龍共享空間江、愛上了中國這片土地。”在卡培拉別科夫看來,友誼獎不僅是對自己的肯定,更折射出中哈兩國人民間的深厚友誼。
2024年2月4日,202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頒獎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這是獲獎專家代表薩夫留別克·卡培拉別科夫發言。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挪威籍獲獎專家、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里克·索爾海姆,目睹了多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積極推動塞罕壩、“千萬工程”等故事走向世界。
發自內心認同,真心實意貢獻。這些“洋面孔”深厚的“中國情”,讓合作之手牽得更牢,友誼紐帶拉得更緊。
對這些外國專家而言,把目光投向中國、讓事業扎根中國,源于強大的“中國磁力”——
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機遇……一個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新時代,厚植了施展才干、實現自我價值的沃土,提供了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
高規格的表彰,體現的正是中國對這些外國專家智慧與辛勞的認可與尊重,彰顯了中華民族重情重義的品格,更宣示了新征程上的中國持續推進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
這些年來,我國“近者悅、遠者來”的引才用才格局不斷形成,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源頭活水”。全面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提供申請辦理在華永久居留便利……一項項政策措施持續優化,傳遞廣開進賢之路的誠意。
俄羅斯籍獲獎專家、《勞動報九宮格》副總編輯米哈伊爾·莫羅佐夫表示,推動世界各國人才幫助和支持中國發展,是十分明智的政策選擇。法國籍生物多樣性專家、法國科學院院士伊馮·勒·馬霍說,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中國將繼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記者王賓、董雪、成欣、朱超)
發佈留言